
1、花椒:是麻辣味的重要作料之一,還具有去除異味的作用,平時多製成花椒鹽、花椒面或花椒油,作菜餚、食品的調料。此外還常與大料、姜粉、陳皮、桂皮一起配製五香面。
2、大料:又叫大茴香、八角茴香。大料是木蘭科常綠灌木,果實多為八角形。它含 有揮發性的茴香醛

1、紹酒
紹酒是浙江紹興生產的著名黃酒,相傳在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就開始釀造。其主要原料是上等糯米、黍米,以麥曲和藥酒進行糖化和酒精發酵,成酒後又用罈子密封貯藏,儲存的時間越長,酒味越醇香。紹酒的酒精濃度低,一般在14.5度左右,香氣濃郁,口味甘醇,顏色淡

6、甘草
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莖有毛,花紫色,莢果褐色。干甘草是甘草樹根,切片後為中藥材,俗諺有「甘草和百藥」之說。甘草性溫,味甘甜,常與其他香料配合,如「美味熏香雞」,使用甘草與八角、桂皮、川椒等作為配料。
7、五香粉
五香粉是由多種香料研

紫菜醬,是一種以紫菜為主的藻類加工製品。紫菜,也稱「索菜」、「紫菜」,主要產地在山東、福建、浙江、廣東等沿海地區。
現代醫學研究證實:紫菜的蛋白質含量很高(約占干品的25%)。在海藻類植物中首屈一指,約為蘑菇的9倍。維生素A和B族的含量,可以和俗稱"

東坡肉是湖北黃州一帶的名菜,已有900餘年歷史,後傳入武漢。北宋元豐二年,蘇東坡被貶黃州。在此期間,他常親自烹製各式菜餚與詩友、棋友對酌。一次他同客人下棋,直至局終才想起鍋裡的肉,急忙跑進廚房,覺香氣撲鼻,揭開鍋一看,但見肉色紅艷,他嘗了一塊,滿口醇香,

過去每逢蘿蔔上市之際,川渝兩地家家戶戶的主婦都要買些鮮活水靈的蘿蔔回去,除了將它直接烹製成菜以外,還會把它醃製成各種干製品或放入泡菜壇中製成泡蘿蔔。現在,這樣的蘿蔔製品已經少有見到了,不過在一些餐館酒樓我們卻能覓其蹤跡。在那裡,廚師把它們當作配料和調味

偶經常去前門的都一處燒麥館,到不是貪戀裡邊的燒麥,而是鍾情於裡邊的酸辣黃瓜條,自認為雖然價格貴了點(五快錢一小碟,直徑不超過十厘米的那種碟子,而且也只是碼放著寥寥數根而已),但是味道超級爽口,舔中帶酸,還伴著淡淡的辣味,冰冰涼涼清爽的不得了,在別的飯店

1、海參
海參以體形大,肉質厚,體內無沙者為上品;體小,肉質薄、硬,不開背,體內有沙者為次品。
2、鮑魚
鮑魚以金黃色,體厚飽滿,肉質細緻,表皮平滑有光澤者為上品;體形小,色澤灰暗,有斑點或霉味者為次品。
3、魚鰾
魚鰾以張大體厚,乾燥,

新買的菜刀要先在粗磨刀石上磨出刀刃、再在細磨磚上磨快。
刀鈍了,有人圖省力,在缸沿上或粗石條上蹭幾下,這並不可取,還是應該用磨刀磚。可把用鈍的刀先放在鹽水中浸泡20分鐘,然後在磨刀石上磨,邊磨邊澆鹽水,這樣既磨得快,又可延長刀的使用壽命。
菜刀使用

在美國、西歐和日本等國,蛋黃醬和我國的面醬、豆辦醬等調味品一樣普遍。如今在我國經常可以看見蛋黃醬的身影。蛋黃醬源自歐洲。中世紀的歐洲美食大師們將雞蛋清、蛋黃分開,然後逐漸加入橄欖油,再加入精鹽和檸檬汁,便成了調製和裝飾各種沙拉的奶油狀濃少司,這便是蛋黃

自己動手包粽子,既經濟實惠,又富有情趣,特推薦兩款風味粽子的製作方法。
什錦水果粽子:
糯米1000克,洗淨後用清水浸泡3小時;草莓、香蕉、獼猴桃、柿餅、葡萄乾、果脯各適量,洗淨切丁混合調勻,包的時候把果料放中間,然後包嚴捆牢,上鍋煮三小時即可。食用

原料:雞蛋5只,麵粉500克,精鹽適量,砂糖100克,熟豬油10克,黃油10克,米酒適量。
做法:
1、將雞蛋磕入碗中,加黃酒、精鹽少許攪勻;
2、將雞蛋與麵粉攪拌勻,加入砂糖與黃酒,攪拌後擀成圓餅狀,將邊緣捏成內卷花形,放入烤箱烤10分鐘左右。取出後,將打

取綠豆100克,用溫水泡軟後,放入豆漿機內,水中放入50克冰糖(白糖亦可),開機十幾分鐘後,打成綠豆漿。然後將綠豆渣取出,再倒回綠豆漿中攪拌均勻,即成碧綠色的糊狀綠豆沙。若稍涼後,盛入器皿,放冰箱冷藏後飲用會更加爽口解暑。

簡介:大蒜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,南北風味的菜餚都離不開大蒜。歷史上最早食用、蒜成癖的人是4500年前的古巴比倫國王。據史料記載,這位國王曾經下令臣民向王宮進貢大蒜,以滿足其飲食之樂。中國人食用大蒜的年代較晚,大約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後才引進的。大蒜既可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