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清蒸白鱔
工藝:
清蒸
口味:
軟嫩鮮香,色如白雪。
類別:
河南菜 結核病調理 貧血調理 補虛養身調理 明目調理
主料:
河鰻 1000克
輔料:
火腿 15克 香菇(鮮) 10克 豬網油 100克 冬筍 30克
調料:
鹽3克 醋10克 小蔥20克 姜15克 味精3克 黃酒15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用刀背猛砸白鱔(河鰻)頭部,由頸下轉圈劃一刀,用手指摳住皮向下翻,將皮去掉,剪去鰭;2. 再用方頭竹籤一根,將方頭處刻出幾個向上的毛茬,從鱔頸下插入腹內攪拉出內臟,沖洗乾淨,切成3 厘米長的段,在脊背處刻斜十字花刀;3. 蔥去根須,洗淨,一破四開,切成3.3 厘米長的段,鋪在盤上;4. 將鱔段在盤中整齊地擺成圓形;5. 盤中間放一高腳大杯,添入湯100毫升,放入精鹽、黃酒和味精;6. 火腿、香菇和冬筍均切成片;7. 火腿、香菇、冬筍片與薑花一起均勻地擺在鱔段上;8. 豬網油展開蓋住鱔段及輔料;9. 上籠蒸熟取出,杯內的汁澆在盤中的菜餚上,上菜時外帶薑末和醋。
工藝提示
1. 白鱔蒸制前要用豬網油蓋住,既可保持白鱔鮮味,又可增加菜餚脂肪,產生香味;
2. 蒸魚時要旺火加熱,蒸10 分鐘左右即可。
2. 蒸魚時要旺火加熱,蒸10 分鐘左右即可。
歷史文化
1. 白鱔學名鰻麗,俗稱青鱔,背部及兩側為灰褐色,腹下為白色,於深海中繁殖,在淡水中生長,屬回游性魚類,鱗細小,埋在皮下,古人稱謂「骨刺」;
2. 據《清異錄》記載,五代時洛、汴(開封)白鱔之所以有名,是因為當時外地對其烹製方法不得要領。後周詩人楊承祿獨出心裁。頗得其妙。他烹製的白鱔,抽骨脫皮,滋味醇厚,故風行於仕宦之家,號稱「脫骨白鱔」。爾後,受到皇帝與后妃之垂青而傳入宮廷。由於「脫骨白鱔」軟嫩鮮香,色如白雪,加之其名曰「軟釘雪龍」。這就是流傳至今的「清蒸白鱔」。此菜食用時,蘸香醋,薑末,其味更佳。
2. 據《清異錄》記載,五代時洛、汴(開封)白鱔之所以有名,是因為當時外地對其烹製方法不得要領。後周詩人楊承祿獨出心裁。頗得其妙。他烹製的白鱔,抽骨脫皮,滋味醇厚,故風行於仕宦之家,號稱「脫骨白鱔」。爾後,受到皇帝與后妃之垂青而傳入宮廷。由於「脫骨白鱔」軟嫩鮮香,色如白雪,加之其名曰「軟釘雪龍」。這就是流傳至今的「清蒸白鱔」。此菜食用時,蘸香醋,薑末,其味更佳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河鰻:鰻魚忌與醋、白果同食。
冬筍:冬筍忌與羊肝同食。
歷史文化 1. 白鱔學名鰻麗,俗稱青鱔,背部及兩側為灰褐色,腹下為白色,於深海中繁殖,在淡水中生長,屬回游性魚類,鱗細小,埋在皮下,古人稱謂「骨刺」;
2. 據《清異錄》記載,五代時洛、汴(開封)白鱔之所以有名,是因為當時外地對其烹製方法不得要領。後周詩人楊承祿獨出心裁。頗得其妙。他烹製的白鱔,抽骨脫皮,滋味醇厚,故風行於仕宦之家,號稱「脫骨白鱔」。爾後,受到皇帝與后妃之垂青而傳入宮廷。由於「脫骨白鱔」軟嫩鮮香,色如白雪,加之其名曰「軟釘雪龍」。這就是流傳至今的「清蒸白鱔」。此菜食用時,蘸香醋,薑末,其味更佳。
冬筍:冬筍忌與羊肝同食。
歷史文化 1. 白鱔學名鰻麗,俗稱青鱔,背部及兩側為灰褐色,腹下為白色,於深海中繁殖,在淡水中生長,屬回游性魚類,鱗細小,埋在皮下,古人稱謂「骨刺」;
2. 據《清異錄》記載,五代時洛、汴(開封)白鱔之所以有名,是因為當時外地對其烹製方法不得要領。後周詩人楊承祿獨出心裁。頗得其妙。他烹製的白鱔,抽骨脫皮,滋味醇厚,故風行於仕宦之家,號稱「脫骨白鱔」。爾後,受到皇帝與后妃之垂青而傳入宮廷。由於「脫骨白鱔」軟嫩鮮香,色如白雪,加之其名曰「軟釘雪龍」。這就是流傳至今的「清蒸白鱔」。此菜食用時,蘸香醋,薑末,其味更佳。
食譜營養
河鰻:鰻魚富含多種營養成分,具有補虛養血、祛濕、抗癆等功效,是久病、虛弱、貧血、肺結核等病人的良好營養品。鰻鱺體內含有一種很稀有的西河洛克蛋白,具有良好的強精壯腎的功效,是年輕夫婦、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。鰻是富含鈣質的水產品,經常食用,能使血鈣值有所增加,使身體強壯。鰻的肝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,是夜盲人的優良食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