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燒淇鯽
工藝:
干燒
口味:
質嫩肥美,鮮香鹹鮮可口。
類別:
河南菜 補虛養身調理 產後恢復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通乳調理
主料:
鯽魚 1000克
輔料:
豬肉(肥) 15克 玉蘭片 15克 木耳(水發)10克 雞蛋 30克 澱粉(蠶豆) 13克
調料:
醬油10克 小蔥10克 姜10克 大蒜10克 香油15克 豬油(煉製)15克 鹽4克 花生油80克 味精5克 黃酒1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將魚去鱗挖鰓取出內臟,用水沖洗乾淨;2. 剁去1/3 的胸鰭和脊鰭,修齊尾鰭,用坡刀將鯽魚兩面解成月牙花紋,靠尾部劃十字形花紋;3. 用雞蛋、濕澱粉調成稀糊,在魚身上抹勻;4. 蔥段劈為兩半;5. 肥豬肉片成片;6. 玉蘭浸發,洗淨,備用;7. 水發木耳去蒂,洗淨;8. 姜、蒜切切片;9. 將蔥段、豬肉片、薑片、蒜片、玉蘭片、木耳放在一起,待用;10. 炒鍋放火上,添入花生油,旺火燒至六成熱時將魚下鍋,炸成柿黃色出鍋瀝油;11. 炒鍋燒熱後添入熟豬油,旺火燒至六成熱,把肥豬肉片、玉蘭片、木耳、蔥段、薑片、蒜片下鍋煸炒,然後加入清湯500毫升、醬油、黃酒、精鹽、味精,將魚放入,燒製;12. 在燒製過程中,要不斷舀汁往魚身上澆,約10 分鐘即可燒透;13. 下濕澱粉勾流水芡,淋入香油,出鍋盛在盤內,湯汁澆在魚上即成。
工藝提示
1. 淇鯽靠腮部硬鱗腥氣最大,必須除淨;
2. 炸油不可過老,軟嫩而不焦枯,是本菜的風味特色;
3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花生油1000克。
2. 炸油不可過老,軟嫩而不焦枯,是本菜的風味特色;
3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花生油1000克。
歷史文化
淇鯽,即淇河鯽魚,是豫北著名特產,以鶴壁市河段所產最佳,入饌歷史悠久,《詩經》有「濯濯竹竿,以釣於淇」。的記載,歷代王朝都把淇鯽列為貢品。淇河鯽魚脊背寬厚,體型豐滿,魚鱗有光澤,稱為「雙背鯽」。其中最大者可達2500 克左右。「燒淇鯽」,掛糊稀而薄,油炸透而不焦,煨汁稠而不枯,質嫩肥美,鮮香鹹鮮可口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鯽魚:鯽魚不宜和大蒜、砂糖、芥菜、沙參、蜂蜜、冬瓜、豬肝、雞肉、野雞肉、鹿肉,以及中藥麥冬、厚樸一同食用。吃魚前後忌喝茶。
豬肉(肥)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。
木耳(水發) :木耳忌與田螺、野雞、野鴨同食。
雞蛋:雞蛋不宜與糖同煮;與糖精、紅糖同食會中毒;與鵝肉同食損傷脾胃;與兔肉、柿子同食導致腹瀉;同時不宜與甲魚、鯉魚、豆漿、茶同食。
澱粉(蠶豆):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。
歷史文化 淇鯽,即淇河鯽魚,是豫北著名特產,以鶴壁市河段所產最佳,入饌歷史悠久,《詩經》有「濯濯竹竿,以釣於淇」。的記載,歷代王朝都把淇鯽列為貢品。淇河鯽魚脊背寬厚,體型豐滿,魚鱗有光澤,稱為「雙背鯽」。其中最大者可達2500 克左右。「燒淇鯽」,掛糊稀而薄,油炸透而不焦,煨汁稠而不枯,質嫩肥美,鮮香鹹鮮可口。
豬肉(肥)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。
木耳(水發) :木耳忌與田螺、野雞、野鴨同食。
雞蛋:雞蛋不宜與糖同煮;與糖精、紅糖同食會中毒;與鵝肉同食損傷脾胃;與兔肉、柿子同食導致腹瀉;同時不宜與甲魚、鯉魚、豆漿、茶同食。
澱粉(蠶豆):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。
歷史文化 淇鯽,即淇河鯽魚,是豫北著名特產,以鶴壁市河段所產最佳,入饌歷史悠久,《詩經》有「濯濯竹竿,以釣於淇」。的記載,歷代王朝都把淇鯽列為貢品。淇河鯽魚脊背寬厚,體型豐滿,魚鱗有光澤,稱為「雙背鯽」。其中最大者可達2500 克左右。「燒淇鯽」,掛糊稀而薄,油炸透而不焦,煨汁稠而不枯,質嫩肥美,鮮香鹹鮮可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