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宮門獻魚
工藝:
其他
口味:
此菜兩色兩味,質感軟嫩而酥,形如宮門躍出一魚。
類別:
氣血雙補調理 消化不良 補虛養身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
主料:
鱖魚 650克
輔料:
火腿 75克 豌豆 200克 牛肉(肥瘦) 200克 蝦米 20克 冬筍 25克 搾菜 15克 澱粉(蠶豆) 20克 雞蛋清 10克
調料:
花生油50克 黃酒40克 醋25克 醬油25克 白砂糖10克 鹽4克 味精4克 辣椒(紅、尖、干)15克 小蔥10克 姜10克 大蒜1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將魚去鰓、鰭,刮去鱗,開膛去內臟洗淨,控淨水分,放在菜墩上,用刀把魚切成頭、中、尾三段;2. 把頭尾收在盤內,加黃酒、醬油,再把蔥段、姜塊用刀拍松也和魚放在一起,醃製一會;3. 把魚中間一段剔去骨刺,剝去皮,用刀把魚肉修成宮門形,再片成1.5厘米厚的片;4. 用澱粉和三個蛋清(約75克)調成糊;5. 把魚片放入蛋清糊中抓拌勻,備用;6. 把火腿切成三分長菱形小薄片;7. 將青豌豆去掉皮;8. 將魚片挨片鋪在太平盤上,把魚片一片一片攤開,再把火腿片擺在魚片上,擺成一朵小花,把青豌豆粒放在花心中;9. 炒勺放火上,加寬油,燒至七成熱時,將魚的頭尾下勺汆炸一下,見魚皮略一繃緊時,撈出;10. 倒出勺內油,勺內少留底油,將切好的牛肉末加海米倒入勺內,煸炒出香味時,下搾菜加冬筍丁、蔥丁、薑末、炒幾下加入醬油、糖、醋、紹酒;11. 將魚放入勺內加湯和魚一平,在旺火上燒開後,遷到小火上,慢燉四十分鐘,把魚的頭尾透後,用大火收汁;12. 將魚的頭尾起出,擺放在大盤兩頭;13. 另用炒勺放火上,加寬油,至5 成熱時,將魚片逐片下勺,至魚片漂浮在油面上,用漏勺撈起,碼在魚的頭尾中間;14. 炒勺放火上,加一手勺好雞湯,再放入鹽、黃酒、味精調好口味,用水澱粉攏米湯芡,淋入雞油,炒好汁,澆淋在魚片上即成。
工藝提示
1. 燜魚時醬油不可多加,因魚已炸上色,多加則發黑;
2. 制米湯芡時,下濕澱粉後要推炒均勻。不然澱粉沒溶開出現疙瘩;
3. 魚擺入盤中,汁芡不宜多,否則易串味;
4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花生油800克。
2. 制米湯芡時,下濕澱粉後要推炒均勻。不然澱粉沒溶開出現疙瘩;
3. 魚擺入盤中,汁芡不宜多,否則易串味;
4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花生油800克。
歷史文化
「宮門獻魚」出自康熙年間。據傳公元一六七○年康熙南下暗訪民情。這一天來到「宮門嶺」。此山勢險要,嶺下有天然大洞,洞寬丈餘,形如宮門,早先此嶺無名。春秋時,楚武王領兵路過此處,揮筆疾書,留名「宮門嶺」。洞分為東宮門和西宮門,東宮門外是一溜山坡草地,西宮門外有一池糖。由於這裡是交通要道,車水馬龍,來往行人很多,在東、西宮門處都開設了很多雜貨鋪、酒店、飯館和旅店等。這天中午,康熙來到西宮門外,見池塘邊有家小酒店,就推門進去,要了一條魚、一斤酒。康熙自斟自飲,吃得很香,又要一條。吃完後問小二說:「店家,請問,此菜何名?」「腹花魚」,「為何喚腹花魚?」康熙好奇。小二指窗外池溏說:「魚生此間,愛食鮮花嫩草,且魚腹有金黃色花紋,所以叫腹花魚。」康熙聽後意改一名,店主同意,於是揮筆寫下「宮門獻魚」,署名「玄燁」。不久,朝廷駐江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