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族飲食的三個特點各地飲食
1、先白後紅
蒙古族的飲食習慣為先白後紅。白指白食,乳及乳製品;紅指紅食,肉及肉製品。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。蒙古人以白為尊,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。如果誇你心地像乳汁一樣潔白,你就得到了最高的獎賞。牧民有誰不慎撒了奶子,就會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額上,說一聲「啊唏,折福了」。若是掉一點兒肉,或許就隨手丟給了貓、狗。不論大小宴席,都用白食開路。主人端來一隻盛奶的銀碗,按照輩份年齡,讓客人一一品嚐,這是一種神聖的禮節。客人即使七八十歲,大過主人幾倍,也要跪接銀碗,不是給主人跪,這是給乳汁跪。婚禮上的人多,行這一禮節如果漏掉一位,對主人是最大的失誤,對客人是最大的不敬。每逢祭奠翁袞山神、敖包、蘇魯德的時候,都要用新擠的鮮奶向上天和聖主祭灑。在喜慶和祈禱之後,往往揮動著桶裡的鮮奶,進行招福致祥的儀式。放羊背子的時候,一隻綿羊割六七件,盛在一隻大盤裡,略似平日臥狀。羊頭在上面,羊頭上面又抹了黃油,表示紅食仍要以白食為先導。如果你到牧區,看到手扒肉上來就下手,不先品嚐奶食,那就要被子主人下看。
2、以飲為主
諺云:「學之初啊(蒙文的第一個字母),食之初茶」。茶是蒙古人的面子,又是蒙古人的主食。凡走草地的人,不論蒙漢生熟,主人必先雙手給你捧上茶水,這就是給你臉面:「有好茶喝,有好臉看」。今天,牧區的蒙古人不論早上、中午都有喝茶,這就是「寧可一日無飯,不可一日無茶」。牧民喝茶,講究配套:炒米、酥油、酪蛋、白糖,冬天往往還有肉。即使這樣,對一個不習慣牧區生活的人,你還是要喊餓的。據我觀察,除了吃飯和吃手扒把肉,喝茶時吃的東西只能止餓,並不能達到「飽」的程度。明人蕭大亨所說「其性耐饑,即食一酪彈(蛋),飲水一升,可度二三日也」,也許有一定道理。牧民習慣,客人喝茶,飲未及底,復來續滿。客人如不想飲,可以聲明,否則你只能灌一肚子茶。這大概就是蒙漢族在吃上的不同吧?漢族從小吃慣干的東西,吃稀的總感到吃不飽。蒙古族從小吃慣稀的東西,吃幹的就不舒服。如奶稀飯和霍零飯(稀肉粥),其實都有是半流食。也許是以飲為主積久成習,蒙古人把吃肉也說成「喝湯」,把羊肉說成「湯物」、「湯羊」。「湯羊」一詞,在宋人所著《黑韃事略》都有能看到。
3、輕便簡樸
「奶茶泡炒米」,遊牧民族的一大發明。不僅有生活依據,而且有科學依據。吃上一頓手把肉,,再
- 上一篇:蒙古族飲食風情各地飲食 下一篇:蒙古人吃飯達到歐洲標準各地飲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