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雕藝術----食雕教學三問題初探
凡涉足烹飪界的仁人志士,均對食雕概念不陌生,若究其根論其理,十有八九均能對其誇誇其談,今天就教學實踐遇到的棘手問題,一吐為快。
一、應有具體明瞭化的教材
就食雕教材而言,各地所售書刊,皆為名人名著,讀之受益匪淺。但作為教材,卻難以適用。如文中談及刻制花、鳥、魚、蟲等1.2.3.……寫述的詳盡方法步驟,不用說初學者看不明、理不清、弄不懂,與實際操作相差甚遠,既便是從廚數載的烹飪師,讀畢也只能照貓畫虎,模仿而就,而不明其中真諦。因書刊中所列文字說明,雖經作者精心斟酌,詳細敘述,但距實際操作甚遠,難以實踐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書中「教」的不得要領,重點、難點指的不清,注意事宜說得不明而致。因此,使學者沒弄懂食雕技藝的要領、手法、刀法之順序和規律,結果影響教學,不利於食雕技藝的發展與創新。
教學所使用之教材,要簡而明、平鋪直敘,盡量減少理論性的東西。語言要生動突出中心,使學生掌握具體、生動、形象的食雕手法和實用性強的食雕刀法。主動打破傳統手法,從食雕手法、刀法直接入手,具體形象、系統明瞭、由易到難、由簡至繁,編輯教材,力求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。此法如同教小學生學漢語拼音識漢字一樣,首先讓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,奠其根基,即最根本的食雕手法和刀法;其次,大膽讓學生刻苦習練,舉一反三,找出共性,知其重點、難點。然而,此等教材,仍屬難尋之類。若徵得能人老士,集己多年之得,彙編成冊,著成簡單、系統、明瞭、具體、詳盡的教科書,應用教學,選用社會,實用於求知者,豈不為食雕界一大幸事乎?
二、傳統手法與實用性
往日,食雕作品大都是供宴席所用,而一般宴席製作均不超半小時(指烹飪階段),而食雕作品必須先前而上,這就要求食雕速度要快。然而,就目前形勢而言,採用傳統手法刻制食雕一件,如丹鳳朝陽、西瓜花籃等一般類型的作品,均需1到2小時,或更長的時間方能完成。很顯然,這樣的雕刻速度是何等緩慢?咋能滿足宴席急需?即使是刻制極簡單的花卉作品,也需用10到20分鐘的時間,仍不能準時供宴席所用。為此,故有人提前準備雕刻作品,以解燃眉之急。這倒也不失為一種補缺之妙方,但也非是上乘之法。因提前準備食雕作品,只適應於近日開業慶典或參賽展台等,而宴席所需則大都是即興式需要,容不得長時間的準備。就是按傳統勉強做了,不僅加大廚師工作量和勞動強度,而且有時則因原料不易保存,潰爛毀掉。這樣,就將傳統食雕手法與實用性的矛盾擺在我們面前,給食雕工作乾提出一個棘手的、需共同探討和解決的難題。
- 上一篇:用火烘刀會更鈍,平日保養才重要 下一篇:切雙飛時深一點,邊煎炸時邊加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