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工處理後的原料形狀
原料經過各種刀法加工,可形成塊、片、絲、條、丁、段、球、泥、粒、末以及麥穗形、菊花形、梳子形、蓑衣形、荔枝形等多種形狀。下面介紹幾種較常用的形狀的加工:
1、塊
塊是根據烹調的需要和原料的性質,用切、剁、砍等刀法形成的。塊有各種形狀:菱形塊、長方形塊、三角形塊、排骨形塊、梳子形塊、方形塊、滾料塊等。塊的形狀與大小與烹調方法、火候、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。如「南乳扣肉」、「紅燜海參」用長方形塊,「炊蓮花雞」則把雞肉切為4厘米長、2厘米寬的塊狀,都著眼於烹調方法與原料入味。塊的形狀及大小也受原料影響,如「生炊肉蟹」,若蟹小,塊也小,面積要切寬一些;蟹大,塊也大,面積窄長。
2、片
由於原料有硬軟脆韌之分,片的形成也有切、片等不同刀法。片又有厚薄大小及形狀不同之別,一般是根據菜餚的質量要求和烹調方法而定。常用的有柳葉片、指甲片、月牙片、象眼片、梳子片、骨牌片等。以上各種片均以形取名,如柳葉片指片薄而狹長,形似柳葉;月牙片如黃瓜切成兩邊,挖去中間的瓜瓤之後,橫切成片,狀似月牙;象眼片乃指菱形狀的片類,似象的眼睛;梳子片指片的一邊切絲,像梳牙,另一邊不切斷,似梳背。
3、絲
切絲一般要先把原料切成片狀,然後加工為絲。切絲時往往把若干片疊合,以加快速度,但要掌握均勻。絲的粗細取決於原料的性質和烹調的需要,一般是堅硬或韌性強的可切細一些,脆的、軟的較易斷碎,可切粗一點。但重要的是烹調需要,如沙茶炒雞絲,因用炒法烹製、雞肉肉質較嫩,故雞肉切成中絲。
4、條
條是在厚片的基礎上切出的。條的長短大小是根據菜餚製作需要而定的。如「八寶素菜」把白菜膽切成條,長是7厘米,寬2厘米。但「玉簪田雞腿」的輔料筍肉改條,長是4厘米,而粗是0.5厘米×0.5厘米;而另一輔料火腿,長度與筍肉一樣,粗只有0.3×0.3厘米。為什麼這兩種輔料的條切得那麼小呢?這是烹製菜餚的需要,因為田雞腿脫骨以後,要把筍、火腿、冬菇(與筍同樣大小)各一條穿進田雞腿內。
5、丁
丁是在厚片改條之後再切成的。丁有多種形狀,一般是方塊狀,其大小根據烹調方法的需要和原料性質、形狀而定。
6、段
潮州菜對段的概念並沒有嚴格的界限。一般只是把段看為是長條形的,至於段的大小與長短則沒有什麼限制。段的長短,可以根據烹製菜餚的需要,用數量詞加以限定。如「脆皮大腸」,經炸之後,必須改成段,每段長5厘米。
- 上一篇:魚片太薄易炒爛,青筍放鹽水滾煮 下一篇:刀工技法——反刀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