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鑒定食品的腐敗變質?
食品腐敗變質是以食品本身的組成和性質為基礎,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主要由微生物作用所引起,是微生物、環境因素、食品本身三者互為條件、相互影響、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(1)食品腐敗變質後的變化 食品腐敗變質的過程,實質上是食品中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的分解變化過程,其程度因食品種類、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及環境條件的不同而異。
A.蛋白質。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肉、魚、蛋和大豆製品等的腐敗變質,主要以蛋白質的分解為其特徵。蛋白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,首先分解為肽,再分解為氨基酸。氨基酸在相應酶的作用下,進一步分解成有機胺、硫化氛、硫醇、 吲哚、糞臭素和醛等物質,具有惡臭味。蛋白質分解後所產生的胺類是鹼性含氮化合物,具有揮發性。因此測定魚、肉食品中的總揮發性鹽基氯的含量,是鑒定肉、魚新鮮度的指標之一。
B.脂肪。脂肪的變質主要是酸敗。食用油脂與食品中脂肪的變質,稱為酸敗。酸敗是由於動植物組織中或微生物所產生的酶或由於紫外線和氧、水分所引起的,使食品中的中性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。脂肪酸進一步分解生成過氧化物和氧化物,隨之產生具有特殊刺激氣味的酮和醛等酸敗產物,即所謂哈喇味。因此,鑒定油脂的酸價和過氧化值,是油脂酸敗的判定指標。
C.碳水化合物。碳水化合物分解通常稱為酸發酵和酵解。糧食、蔬菜、水果和糖類及其製品,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。這類食品腐敗變質時,主要以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動植物組織中酶的作用下,經過產生雙糖、單糖、有機酸、醇、醛等一系列變化,最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。這個過程的主要變化是酸度升高,也可伴有其它產物所特有的氣味,因此測定酸度可作為含大量糖類的食品腐敗變質的主要指標。 (2)腐敗變質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。
1產生厭惡感。
由於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促使食品中蛋白質分解,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胺、硫化氫、硫醇、吲哚、糞臭素等,具有蛋白質分解所特有的惡臭,使人嗅覺產生極其難受的厭惡感。另外細菌和黴菌在繁殖過程中能產生色素,使食品染上各種難看的顏色,並破壞了食品的營養成分,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,也使人產生不快的厭惡感。此外,油脂酸敗的“哈喇”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後產生的特殊氣味,也往往使人們難以接受。
2降低食品營養。
- 上一篇:蔬菜切莫久放冰箱 下一篇:牛奶別放在冷凍室裡存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