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白扒魚翅
工藝:
扒
口味:
湯汁濃白,質厚味醇,適口不膩。
類別:
河南菜 養顏美容調理 補虛養身調理
主料:
魚翅(干) 100克
輔料:
油菜心 100克 香菇(干) 10克 火腿 50克 冬筍 80克 雞腿 300克 豬肘 500克
調料:
黃酒2克 味精1克 姜汁5克 鹽3克 豬油(煉製)10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魚翅先將薄邊剪去,防止漲發時沙粒進入翹內,然後用冷水泡至回軟10~12 小時;2. 泡軟的魚翅放在開水鍋中煮1 小時,在開水中燜至沙粒大部分鼓起時用刮刀邊刮邊洗,去淨沙粒,如去不掉可再用開水燙一次即可去掉;3. 將魚翅根切大部分,裝入竹筐內,加蓋放入鍋裡水燜,這樣可避免水翻滾時,將魚翅衝擊破碎;4. 老硬魚翅的燜5~6 小時,軟嫩的燜4~5 小時,在全部發透時取出,然後用清水洗淨,去掉異味即可;5. 把發好的魚翅撕成十幾根刺針連在一起的大批,用頭湯殺去腥味;6. 把鍋墊放盤上,將去蒂洗淨的香菇、淨冬筍、火腿切成2 厘米厚的片對稱均勻地鋪在鍋墊上;7. 再把魚翅針向外,均勻地鋪在上面;8. 再將汆好的熟雞腿、熟豬肘肉放在魚翅上面;9. 炒鍋置火上,放入熟豬油、奶湯500毫升、精鹽少量、黃酒少許、薑汁,將鋪好的魚翅放入,用盤扣住,旺火扒10 分鐘,改用小火扒至入味;10. 入味後揀去雞腿、肘肉,用漏勺托住鍋墊,扣入扒盤內;11. 將精鹽2克、黃酒少許、薑汁少許、味精少許放入鍋中, 旺火收汁;12. 扒盤周圍放上洗淨的油菜心,將收好的汁澆在扒盤的魚翅上即成。
工藝提示
雞腿宜選用柴雞,切不可使用肉雞,因肉雞雖嫩卻鮮味小,且有輕微酸味,而柴雞肉硬,鮮味十足。
歷史文化
1. 「白扒」是中州菜的傳統烹調技法之一,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與閩菜的「紅扒」齊名而蜚聲於世,號稱「南北二扒」。
2. 「扒」是將原料整齊地擺放在鍋墊上,利用奶湯重油,進行較長時間的火工處理,使湯與油完全融合,讓原料充分吸收,以達到「用油不見油」的特殊要求。河南烹調師有「扒菜不勾芡,功到自然粘」的烹製口訣,可見準確運用火力的重要。
3. 此菜為「汴梁十二扒」之一,光彩照人,頗有獨到之處。
2. 「扒」是將原料整齊地擺放在鍋墊上,利用奶湯重油,進行較長時間的火工處理,使湯與油完全融合,讓原料充分吸收,以達到「用油不見油」的特殊要求。河南烹調師有「扒菜不勾芡,功到自然粘」的烹製口訣,可見準確運用火力的重要。
3. 此菜為「汴梁十二扒」之一,光彩照人,頗有獨到之處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冬筍:冬筍忌與羊肝同食。
雞腿:雞腿肉忌與野雞、甲魚、芥末、鯉魚、鯽魚、兔肉、李子、蝦子、芝麻、菊花以及蔥蒜等一同食用;
與芝麻、菊花同食易中毒;
與李子、兔肉同食,會導致腹瀉;
與芥末同食會上火。
豬肘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。
歷史文化 1. 「白扒」是中州菜的傳統烹調技法之一,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與閩菜的「紅扒」齊名而蜚聲於世,號稱「南北二扒」。
2. 「扒」是將原料整齊地擺放在鍋墊上,利用奶湯重油,進行較長時間的火工處理,使湯與油完全融合,讓原料充分吸收,以達到「用油不見油」的特殊要求。河南烹調師有「扒菜不勾芡,功到自然粘」的烹製口訣,可見準確運用火力的重要。
雞腿:雞腿肉忌與野雞、甲魚、芥末、鯉魚、鯽魚、兔肉、李子、蝦子、芝麻、菊花以及蔥蒜等一同食用;
與芝麻、菊花同食易中毒;
與李子、兔肉同食,會導致腹瀉;
與芥末同食會上火。
豬肘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。
歷史文化 1. 「白扒」是中州菜的傳統烹調技法之一,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與閩菜的「紅扒」齊名而蜚聲於世,號稱「南北二扒」。
2. 「扒」是將原料整齊地擺放在鍋墊上,利用奶湯重油,進行較長時間的火工處理,使湯與油完全融合,讓原料充分吸收,以達到「用油不見油」的特殊要求。河南烹調師有「扒菜不勾芡,功到自然粘」的烹製口訣,可見準確運用火力的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