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紅棉嘉積鴨
工藝:
燉
口味:
類別:
私家菜 補虛養身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
主料:
鴨 500克
輔料:
油菜心 400克 蝦仁 60克 蟹黃 25克 澱粉(蠶豆) 10克
調料:
味精3克 胡椒粉1克 老抽5克 黃酒15克 鹽2克 香油1克 花生油3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蝦仁洗淨,剁成蝦茸,加入蛋清、澱粉、料酒、鹽、味精攪勻成蝦茸;2. 將蝦膠擠成12顆丸子,每顆約重5克,置於盆中;3. 蟹黃分12 份,分別鑲在蝦丸上;4. 鑲嵌好蟹黃的蝦丸入蒸籠用旺火蒸至熟取出;5. 取花盞模具12 盞,抹上花生油10克,每盞先下雞蛋清15克,再把熟蝦膠放在中心,入蒸籠用小火蒸約2 分鐘至熟;6. 蒸熟取出晾涼後,輕輕地用手從盞中取出,即成「花盞」;7. 將煲鴨原汁淋在紅鴨上,把鴨入蒸籠用小火蒸熱,取出,潷出原汁留用;8. 將鴨翻轉仰扣在長盤中,拉直其頭頸,整理成鴨形;9. 炒鍋用中火燒熱,下花生油,放入油菜心和鹽、二湯l00毫升,炒至九成熟,倒入漏勺濾去水;10. 炒鍋回放火上,下花生油,放入油菜心、芡湯、用濕澱粉調稀勾芡,淋花生油炒勻,取出放在鴨的四周;11. 炒鍋再放回爐上,下花生油,烹黃酒,加原鴨汁、醬油、香油、胡椒粉和味精,用濕澱粉調稀勾芡,加花生油拌勻,淋在鴨身上;12. 將花盞9 朵放在油菜心上鑲邊,3 朵放在鴨胸上;13. 炒鍋洗淨,置中火上,下花生油,放入上湯75毫升,用濕澱粉調稀勾芡,加花生油和香油椎勻,淋在鴨上即成。
工藝提示
煲拆紅鴨:將毛鴨1 只(約重1250克)宰殺,棄掉肺、食道、氣管,剁去翼尖,留下上面兩節。用手指把鴨舌拉向一邊,剁去鴨嘴三分之一。用刀背把四柱骨敲斷,切去尾臊,在脊正中央用刀拉十字形(長約2 厘米),用深色醬油25 克把鴨身抹勻。用旺火燒熱炒鍋,下花生油1500 克燒至八成熱,從鍋邊把鴨輕輕放入(胸部朝下)炸至大紅色,隨即翻轉再炸,見鴨全身呈大紅色(整個炸鴨時間約1 分鐘),即倒入笊籬濾去油。
炒鍋內用竹算子墊底,放入淨鴨,加陳皮2.5 克、八角1 克、精鹽2 克、味精2 克、薑片6 克、蔥條三根、紹酒20 克和適量的沸水,放在小爐上澆沸後,再加深色醬油10 克,加蓋,甲小火堡約1 小時15 分鐘至鴨肉軟爛(時間視鴨肉老嫩而定)。取出放在碟上(胸部向下),在背部由尾至頸掰開,取出脊骨、四住骨、腦骨、鎖喉骨、頸骨(留下原條頸皮連鴨頭)。除鎖喉骨、胸骨另作他用外,其餘骨從背部放入鴨腔內。然後將鴨轉放到另一缽中(胸部向上)即成。
炒鍋內用竹算子墊底,放入淨鴨,加陳皮2.5 克、八角1 克、精鹽2 克、味精2 克、薑片6 克、蔥條三根、紹酒20 克和適量的沸水,放在小爐上澆沸後,再加深色醬油10 克,加蓋,甲小火堡約1 小時15 分鐘至鴨肉軟爛(時間視鴨肉老嫩而定)。取出放在碟上(胸部向下),在背部由尾至頸掰開,取出脊骨、四住骨、腦骨、鎖喉骨、頸骨(留下原條頸皮連鴨頭)。除鎖喉骨、胸骨另作他用外,其餘骨從背部放入鴨腔內。然後將鴨轉放到另一缽中(胸部向上)即成。
歷史文化
紅棉嘉積鴨是50 年代廣州酒家創製的。其名構思巧妙。紅棉花是廣州城的象徵,而廣州酒家門前也有一棵挺撥的紅棉樹為標記,嘉積是海南一個盛產鴨的縣鎮,原屬廣東。這個菜首創時是選用嘉積鴨做的,較完整地表達了這個菜的來源。此品自問世以來,一直受到食家讚譽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鴨:鴨肉忌與兔肉、楊梅、核桃、鱉、木耳、胡桃、大蒜、蕎麥同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