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紅燒??魚
工藝:
紅燒
口味:
色澤深紅,汁芡明亮,口味鹹甜,細嫩鮮美。
類別:
東北菜 補虛養身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
主料:
鰳魚 1000克
輔料:
豬油(板油) 80克
調料:
醋10克 大蒜50克 鹽6克 小蔥5克 糖色20克 植物油50克 姜汁10克 白砂糖30克 八角3克 味精3克 姜2克 澱粉(玉米)5克 料酒25克 醬油3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魚(鰳魚)去宰殺,去鰓、鱗及內臟,洗淨控干,兩面打斜十字花刀,剁成兩段,用薑汁、料酒醃一下;2. 板油切成小方丁;3. 蒜20克切片,30克切丁,蔥姜均切絲;4. 炒勺加油,燒至七八成熱,先下魚頭段,後下魚尾段。下入板油、蒜丁呈金黃色一起撈出;5. 勺加油下八角瓣,出香味,用蔥絲、姜絲、蒜片爆鍋,烹料酒,添高湯,將魚、肥膘丁、蒜丁下勺,同燒;6. 待湯開撇浮沫,蓋蓋轉微火,魚入味後轉旺火收汁,下糖色,調好口,將魚盛在盤內,余汁勾少許芡,淋明油,澆在魚身上。
工藝提示
1. ??魚時,湯要沒過魚,收汁時用手勺將汁澆在魚身上,使魚正面入味;
2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植物油1500克。
2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植物油1500克。
歷史文化
1. ??魚學名鰳魚,又名巨羅、籐香、白鱗魚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鰳魚,魚腹有硬刺勒人,故名。甘平,無毒。開胃暖中。作鯗尤良。」清王士雄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也記載:「鰳魚,甘平,開胃,暖髒補虛。鮮食宜雄,其白甚美;雌者宜謄,隔歲尤佳;」
2. ??魚體形側扁,銀白色,與鰣魚同屬魚綱鯡魚科。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鱗下脂豐富,可與鰣魚媲美,故早就有「南鰣北??」和「來鰣去鯗」之說。清初美食家李漁在《閒情偶記》中寫道:「其不著名而有異味者,則北海之鮮鰳,味並鰣魚。腹中有肋(魚白),甘美絕倫。」津門詩人蔣詩在《沽河雜詠》中也讚美。「巨羅綱得正春三,煮好籐香酒半酣。鉅細況盈三十種,已教魚味勝江南。」??魚春季由海外回游至近海產卵,逢谷雨到小滿,在渤海灣形成魚汛,捕撈到的??魚除少量鮮食外,大部分醃製銷往內地;
3. 「紅燒鰳魚」為遼寧地方名菜。
2. ??魚體形側扁,銀白色,與鰣魚同屬魚綱鯡魚科。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鱗下脂豐富,可與鰣魚媲美,故早就有「南鰣北??」和「來鰣去鯗」之說。清初美食家李漁在《閒情偶記》中寫道:「其不著名而有異味者,則北海之鮮鰳,味並鰣魚。腹中有肋(魚白),甘美絕倫。」津門詩人蔣詩在《沽河雜詠》中也讚美。「巨羅綱得正春三,煮好籐香酒半酣。鉅細況盈三十種,已教魚味勝江南。」??魚春季由海外回游至近海產卵,逢谷雨到小滿,在渤海灣形成魚汛,捕撈到的??魚除少量鮮食外,大部分醃製銷往內地;
3. 「紅燒鰳魚」為遼寧地方名菜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鰳魚:吃魚前後忌喝茶。
歷史文化 1. ??魚學名鰳魚,又名巨羅、籐香、白鱗魚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鰳魚,魚腹有硬刺勒人,故名。甘平,無毒。開胃暖中。作鯗尤良。」清王士雄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也記載:「鰳魚,甘平,開胃,暖髒補虛。鮮食宜雄,其白甚美;雌者宜謄,隔歲尤佳;」
2. ??魚體形側扁,銀白色,與鰣魚同屬魚綱鯡魚科。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鱗下脂豐富,可與鰣魚媲美,故早就有「南鰣北??」和「來鰣去鯗」之說。清初美食家李漁在《閒情偶記》中寫道:「其不著名而有異味者,則北海之鮮鰳,味並鰣魚。腹中有肋(魚白),甘美絕倫。」津門詩人蔣詩在《沽河雜詠》中也讚美。「巨羅綱得正春三,煮好籐香酒半酣。鉅細況盈三十種,已教魚味勝江南。」??魚春季由海外回游至近海產卵,逢谷雨到小滿,在渤海灣形成魚汛,捕撈到的??魚除少量鮮食外,大部分醃製銷往內地;
歷史文化 1. ??魚學名鰳魚,又名巨羅、籐香、白鱗魚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鰳魚,魚腹有硬刺勒人,故名。甘平,無毒。開胃暖中。作鯗尤良。」清王士雄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也記載:「鰳魚,甘平,開胃,暖髒補虛。鮮食宜雄,其白甚美;雌者宜謄,隔歲尤佳;」
2. ??魚體形側扁,銀白色,與鰣魚同屬魚綱鯡魚科。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鱗下脂豐富,可與鰣魚媲美,故早就有「南鰣北??」和「來鰣去鯗」之說。清初美食家李漁在《閒情偶記》中寫道:「其不著名而有異味者,則北海之鮮鰳,味並鰣魚。腹中有肋(魚白),甘美絕倫。」津門詩人蔣詩在《沽河雜詠》中也讚美。「巨羅綱得正春三,煮好籐香酒半酣。鉅細況盈三十種,已教魚味勝江南。」??魚春季由海外回游至近海產卵,逢谷雨到小滿,在渤海灣形成魚汛,捕撈到的??魚除少量鮮食外,大部分醃製銷往內地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