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的飯各地飲食
笊簍飯
千家萬戶的客家農民多喜歡做笊簍飯。竹編笊簍和木製飯甑是必備的炊器。竹編笊簍狀似漏勺,但比一般的金屬漏勺大許多倍。木製飯甑狀似水桶,由甑體、甑箅、甑蓋組成,甑體外圍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均用竹片編成的花箍箍緊,甑箅或用竹或用木,均有許多孔格,主要用於透氣。甑蓋略大於甑口,甑口兩端低約2寸處有提耳,作端飯甑用。笊簍飯的做法是:將大米倒入滾水鍋中,煮至將熟未熟之際,即用笊簍撈起飯粒,滴乾,倒入飯甑裡;復將飯甑置鐵鍋內,注水,以淹沒部分甑腳為宜,然後猛火蒸之,俟蒸汽冒至甑蓋,並凝成水珠,沿甑蓋往下掉入鍋內時,飯即全熟,食之又軟又香,口感極好。撈飯時,鍋中往往留若干飯粒續煮,便成了稀飯,可謂一煮兩得。粥湯加米糠若干,攪勻,則是養豬的好飼料。笊簍飯一般適用於家庭,吃多少,盛多少,無須平均分配。笊簍飯又別稱甑飯,其歷史非常悠久。據報道,在殷墟出土文物中,即已有「甑」了。《辭海》是這樣釋「甑」的:「古代蒸食炊器。底部多有透蒸汽的孔格,置於鬲或復上蒸煮,如同現代的蒸鍋。也有無底另外加箅的。新石器時代已有陶甑,商周時代又有青銅鑄成的。《孟子·騰文公上》:「許子以釜甑囂,以鐵耕乎?」儘管今天客家人使用的飯甑較之過去的甑已有重大改進,但其基本原理卻並無什麼不同。
席袋飯
所謂席袋,就是用席草編織的袋狀飯包,客話讀為「飯梢」。席袋飯的做法是:將米裝入席袋中,留出適當空間,上端用繩子紮緊,放進鍋內,注水,以能浸沒席袋為宜,蓋緊鍋蓋,以猛火煮之,這叫做煞飯。至飯包飽滿、提起即干、不掉水滴,即可取食。食時解開繩子,手捏飯包,傾飯於碗中。這種做法多見於過去的學校、工地等集體伙食單位。每人一個飯包,根據自己的飯量,米可放多放少,誰都不吃虧,誰也不佔誰的便宜。飯包一多,容易發生錯取現象,因此,每個飯包上均掛一小小的竹片,上書各人的姓名。
現在,這種飯袋雖不敢說已完全絕跡,但卻極難看到了。日本客家研究學者周達生為了一睹這種飯袋的真面貌,曾特地到梅縣雁洋去訪問葉劍英故居,又到葉劍英讀過書的梅縣東山中學紀念室,結果均無發現。後來,又到曾經是當地小學校的堡山學堂(今丙村中學),才終於發現了飯袋。因
- 上一篇:客家米食各地飲食 下一篇:烤羊肉宴與亞美尼亞各地飲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