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在西安之肉夾饃
明明是「饃夾肉」,偏要說「肉夾饃」,當地的學閒還研究出一個「肉夾於饃」的名稱由來,可見這始作俑者是專門為了突出肉的。肉味之美竟也戰勝漢語嚴謹的語言規範而千年傳承,不能不再一次證明了「民以食為天」和肉夾饃「以肉傳史」的巨大威力。
我初到西安,並沒有識見「肉夾饃」的巨大魅力。九十年代之初,當兵每月只有幾十塊錢的津貼,雖是飯堂裡每日供應的六、七十年代國家戰備糧,吃的精神有餘,氣力不足,卻還是不敢享用當地那些聞名已久的小吃。直到有戰友過生日,發出「花二十塊錢請大家大吃一頓」的豪言壯語,這才欣欣然,打了一頓牙祭。吃畢這肉夾饃,卻連魂魄也一起交了出去,從此便朝思暮想。那時節假日當兵外出是有比例限制的,大家就湊錢給那拿了外出證的,千萬要帶它十套八套肉夾饃回來,跑路的也有報酬,按例是可以白吃管夠的,不過一般人也就最多吃兩個吧。有位甘肅戰友,實在,冬天出這趟差,怕肉夾饃涼了害大家的胃,就裹在內衣裡面帶了回來。食時尚溫,又見他油污的毛衣和棉襖,我等大為感動。待稱謝時,他卻連連擺手,說要謝得謝你們,讓我有機會一氣吃了六個!六個啊!我的乖乖,侵佔俺們的利益簡直是強取豪奪了,豎子敢爾!遂致一頓痛毆。
又是這位甘肅戰友,臨近畢業分配時看到大家都往隊長教導員家裡跑,送煙送酒什麼的,也不甘落後,就提了一袋東西跑到領導家,說是些許當地特產,不成敬意,還望笑納。領導大悅,好聲撫慰,端茶送客之後啟袋視之,竟數個肉夾饃是也!一時傳為笑談。
後來在西安久居,方從吃熱鬧轉到吃門道上來。
肉夾饃之有史,不得而知。想是一種方便食品,原是設在驛站陌頭,為了旅人充飢用的。只需扔幾個銅錢,就有店家裝了熱騰騰香噴噴的肉夾饃奉上,騎在馬或駱駝背上邊走邊吃。肉夾饃在西安通常被稱作「臘汁肉夾饃」,通常那肉也並不是臘肉,臘肉是鹽醃的,它則是湯煮。肉湯最好是陳湯,一年兩年,三代人四代人,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,柏樹林城牆口的「秦豫肉夾饃」,其湯據說有百年之久。把肉放入湯鍋,肉皮朝上,加上紹酒、食鹽、冰糖、蔥段、姜塊、大茴、桂皮、草果,或者還有什麼其他祖傳的秘料,一起下鍋煮。大火燒開,小火轉燜,水開圓卻不翻浪。至十二個小時,肉就好了。
食臘汁肉單吃可,下酒佐飯亦可,還有用其拌面的,西安另一道著名小吃「臘汁肉揪面片」就如此。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,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,這便是所謂「肉夾饃」。關中產面,關中人也善於食麵,這白吉饃是用半發開的面,團捏成餅,在火爐裡烤熟的。因制餅時用了特殊的手法,用刀輕輕劃開,其內部竟天然地一分為二,只需把臘汁肉切碎了向裡填充就行了。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,但此肉肥而不膩,瘦則無渣,深為食者所好。肉夾饃之用肉亦有三種,純瘦,肥瘦,肥皮。賣家只需看你點名要哪一種,就知道你吃肉夾饃的歷史和道行。一般的年輕人,以女子居多,喜歡吃純瘦;有些個食饃年頭的,要肥瘦,這東西要肥瘦均勻才香;骨灰級食客,是要吃肥皮的,顧名思義,就是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許脂肪,肥而不膩,膠糯香滑,是臘汁肉中的精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