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掌握烹調菜餚的火候
□廣東●鞠俊富
衡量一道菜餚的標準是色、香、味、質、型、器,其中最主要的是菜餚的「味」和「質」,它是菜餚的生命。而「質」又是通過火候來體現的。遠在商湯時期,人們就知道控制、調節、掌握火候。在宋代,蘇東坡總結出了「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時它自美」的燒肉經驗,「東坡肉」一直流傳至今。清代袁枚在《隨園食單》中專門做了「火候須知」一節,「熟物之法,最重火候。有須武火者,煎炒是也;火弱則物疲矣。有須文火者,煨煮是也;火猛則物枯矣。有先用武火而後用文火者,收湯之物是也;性急則皮焦而裡不熟矣……」。當今烹調師們習慣於「明火亮灶」,有「急火上鍋,燉收湯」等絕技,這些都是忖度火候的寶貴經驗。那麼,在烹調中我們怎樣才能掌握好火候,讓菜餚達到火候適度的目的呢?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:
1根據原料的性質施用火候
我國常用的烹調原料有3,000多種,烹調師從不同的角度將它們劃分為動物性原料、植物性原料、礦物性原料三大類。這些原料由於生長季節不同,產地不一,存在著老嫩之差,干鮮之別,死活之異等差別。就是同一種原料,從整體上看,質地相同,但從部位來看,卻又存在著很大的區別,對這類原料應採取分檔施火的方法。如雞的雞脯肉要比雞腿肉、雞翅肉嫩得多,因而在烹製「雞保宮侗時,我們一定要選擇雞脯肉。蔬菜原料在烹製過程中,對火候的要求更加講究,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色澤新鮮,質地脆嫩,這就要求我們在烹製時,從火力的大小,時間的長短,做到準確無誤。尤其是綠色蔬菜如菠菜、菜心、小白菜、上海青、西洋菜等,只有火候相當準確,才能保持成品的色澤碧綠。否則,菜餚質地老化,色澤變暗發黃,影響食慾。在葷素的搭配過程中,經常用兩種以上的原料搭配,特別是動物類原料與植物類原料的搭配,應分別使用火候。如「苦瓜炒牛肉」,原料是牛肉和苦瓜,從質地上看苦瓜和牛肉質地不同,烹調前首先要用大火對苦瓜焯水,用五至六成熱的油溫將牛肉滑成半成品,爾後合烹,使火候恰到好處。
2根據刀工後的形狀施用火候
中國菜餚的形成和發展,刀工起著重要的作用。經過刀工處理後原料的形狀有絲、片、盯條、塊、粒、卷、茸等,它們的大小均不相同。因此,加熱時原料吸收的熱量也是不相同的,烹調時必須按照形狀的大小正確施用火候。一是細、孝薄的原料,如絲、茸類、蝦片等,必須使用小火才能使原料的形狀、色澤不受破壞,保持和達到細嫩這一菜餚質量要求;若在用大火烹製,原料猛受高溫,就會快速捲曲,粘成一團,失去原有形狀,質地變老,失去菜餚應有的特色。二是中型原料,如條、盯卷這類形狀,宜用大火短時間烹製,成品才能保持較多的水分,達到嫩滑可口的目的。如溜腰花、爆炒魷魚卷、宮保三丁等菜餚,若用中火以下的火候加工,菜餚中的水分大量滲出,質地就會老化。三是較大型的原料,如塊、整雞、整魚等,應先用大火,後用小火慢慢加熱,使原料香味透出,形狀良好;若施用大火,湯汁很快燒乾,再加水燒時將嚴重影響菜餚的質量。採用這種火候加工的菜餚有紅燒肉、紅燒魚、紅燒獅子頭等。
- 上一篇:怎樣用蔥 下一篇:為什麼炒糖時要用慢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