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在烹飪過程中食物營養成分的保護
烹飪過程是指將烹調原料加工烹製成色、香、味、形、質俱佳的食物,又能使食物易於人體消化吸收,達到合理營養,保障身體健康,滿足人們在飲食方面物質和精神的享受過程。但是,食物中營養往往是被食物的組織所包含。通過烹調,食物中部分營養素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解,如澱粉加熱後變化為糊精,部分澱粉分解成雙糖。又如蛋白質受熱會凝固變性,其中一部分蛋白質會分解成肽和各種氨基酸,若溶解於湯中,便形成膠蛋白,更利於消化吸收。加熱也可使植物性細胞壁破壞,水溶性物質浸出,使其所含的烴、醇、酯等有機物氣化,芳香物質揮發,有機物形成。食物原料在加熱過程中,在調味品的配合下,可除去腥膻異味,增加鮮香美味。同時,加熱還可將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、寄生蟲殺滅,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,使食品元素無害,保證食品的營養與衛生安全。但是,食物在烹飪加工過程中,會發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,使一些營養素受到破壞,所以食物真正的營養價值既取決於食物原料本身的營養成分,還取決於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的變化和被人們吸收利用的情況。因此,烹調加工方法是否合理,將直接影響營養質量。為使食物能發揮最大的營養效能,提高食品質量,烹飪工作者在食品烹製的過程中,必須做到如下幾點。
一、初加工要合理:烹調的初加工主要包括宰殺、摘剔、洗滌、剖剝等。在初步加工時要盡可能保存原料的營養成分,避免不必要的浪費。如一般的魚初加工時須刮淨魚鱗,但新鮮的鰣魚和白鱗魚則不可刮去魚鱗,因為,它們的鱗片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,加熱後熔化,可增加魚的鮮美滋味,鱗片柔軟且可食用。各種食品原料在烹飪前都要洗滌,洗滌能減少微生物,除去寄生蟲和泥沙雜物,但洗滌也要合理。如米的淘洗次數不宜過多,不要用流水沖洗,不能用熱水淘洗,更不可用力搓洗。各種蔬菜應在改刀前清洗,這樣可減少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流失。
二、切配要科學:大部分的烹飪原料都必須改刀切配後方可烹調和食用。切配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原料的營養價值的得失,若將原料切得過碎,則原料中易氧化的維生素就損失得多些,這是因為蔬菜切得碎,很多細胞膜被破壞,氧化酶與水和空氣的接觸面就增加,從而加速維生素的氧化。如小白菜,切段炒後維生素C的損失率為31%,而切成絲炒後損失率為51%。另外應現切現烹,現做現吃,以保護維生素少受氧化而損失。對烹調原料切配的數量要估計準確,若一次切配過多,不及時烹調或食用,則會使原料的維生素氧化,且放的時間越長,其損失就越大。因此要保存原料的營養素,必須講究科學地切配和切配後及時烹調,及時食用。
- 上一篇:炒菜放姜時需要留意幾點 下一篇:烹蝦小竅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