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將豬裡脊肉片成大薄片,再順著肉的紋理切成細絲;2. 將肉絲放入碗內,加精鹽、蛋清、濕澱粉抓勻;3. 青蒜洗淨,切成3.3 厘米長的段;4. 蒲菜、玉蘭片均切成同樣長的細絲,用沸水汆過;5. 炒勺放在中火上,倒入熟豬油,燒至五成熱時,將上好漿的裡脊絲下入油內,用鐵筷子迅速打散,滑至變白九成熟時倒入漏勺;6. 勺肉留油少許,放蔥、薑末,煸出香味,放入蒲菜、玉蘭片、裡脊絲、青蒜苗、清湯、精鹽、料酒炒勻,沸起後,放入味精,盛湯盤內即可。
菜品:
濟南炒裡脊絲
工藝:
滑炒
口味:
色白滑嫩,清鮮淡雅,食之爽口不膩,佐酒下飯皆宜。
類別:
補虛養身調理 滋陰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
主料:
豬裡脊肉 150克
輔料:
蒲菜 50克 雞蛋清 25克 玉蘭片 50克 澱粉(蠶豆) 15克 青蒜 50克
調料:
味精2克 姜5克 鹽4克 大蔥5克 料酒10克 豬油(煉製)3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工藝提示
1. 順著裡脊肉的紋理切絲,不易斷碎,熟後質嫩;
2. 烹湯迅速,時間要短,旺火快炒,一烹即出鍋;
3. 因有過油過程,需準備熟豬油500克。
2. 烹湯迅速,時間要短,旺火快炒,一烹即出鍋;
3. 因有過油過程,需準備熟豬油500克。
歷史文化
1. 炒裡脊絲南北皆有,極為普通,但濟南與其他地區的做法完全迥異。它選用的盛器不是平盤而是湯盤,烹炒出來的菜餚要有三分湯口。裡脊絲先劃後炒,配以玉蘭片絲、青蒜苗段、烹湯炒制;
2. 相傳,此菜為一挑擔小販所制。小販每日挑擔走街串巷,本小利薄,中午飯一般自帶乾糧。但終究敵不住飯館的葷香,於是有時便到小飯館裡要上一盤炒肉絲下飯,但是光吃菜不喝湯,難以下嚥.要份湯還得花錢。精明的小販一打算便把跑堂的叫過來,讓他告訴大師傅,大大的青頭(配料)放上,完事烹兩勺湯,換個湯盤盛來。於是,小販連吃加喝全解決了。時間一長,這種做法便成為一款固定模式流傳下來。
2. 相傳,此菜為一挑擔小販所制。小販每日挑擔走街串巷,本小利薄,中午飯一般自帶乾糧。但終究敵不住飯館的葷香,於是有時便到小飯館裡要上一盤炒肉絲下飯,但是光吃菜不喝湯,難以下嚥.要份湯還得花錢。精明的小販一打算便把跑堂的叫過來,讓他告訴大師傅,大大的青頭(配料)放上,完事烹兩勺湯,換個湯盤盛來。於是,小販連吃加喝全解決了。時間一長,這種做法便成為一款固定模式流傳下來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豬裡脊肉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。
雞蛋清:雞蛋清不能與白糖、豆漿、兔肉同食。
澱粉(蠶豆):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。
歷史文化 1. 炒裡脊絲南北皆有,極為普通,但濟南與其他地區的做法完全迥異。它選用的盛器不是平盤而是湯盤,烹炒出來的菜餚要有三分湯口。裡脊絲先劃後炒,配以玉蘭片絲、青蒜苗段、烹湯炒制;
2. 相傳,此菜為一挑擔小販所制。小販每日挑擔走街串巷,本小利薄,中午飯一般自帶乾糧。但終究敵不住飯館的葷香,於是有時便到小飯館裡要上一盤炒肉絲下飯,但是光吃菜不喝湯,難以下嚥.要份湯還得花錢。精明的小販一打算便把跑堂的叫過來,讓他告訴大師傅,大大的青頭(配料)放上,完事烹兩勺湯,換個湯盤盛來。於是,小販連吃加喝全解決了。時間一長,這種做法便成為一款固定模式流傳下來。
雞蛋清:雞蛋清不能與白糖、豆漿、兔肉同食。
澱粉(蠶豆):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。
歷史文化 1. 炒裡脊絲南北皆有,極為普通,但濟南與其他地區的做法完全迥異。它選用的盛器不是平盤而是湯盤,烹炒出來的菜餚要有三分湯口。裡脊絲先劃後炒,配以玉蘭片絲、青蒜苗段、烹湯炒制;
2. 相傳,此菜為一挑擔小販所制。小販每日挑擔走街串巷,本小利薄,中午飯一般自帶乾糧。但終究敵不住飯館的葷香,於是有時便到小飯館裡要上一盤炒肉絲下飯,但是光吃菜不喝湯,難以下嚥.要份湯還得花錢。精明的小販一打算便把跑堂的叫過來,讓他告訴大師傅,大大的青頭(配料)放上,完事烹兩勺湯,換個湯盤盛來。於是,小販連吃加喝全解決了。時間一長,這種做法便成為一款固定模式流傳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