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四喜鴨子
工藝:
原燉
口味:
鴨肉酥爛,口味醇厚濃郁,入口軟爛不膩。
類別:
私家菜 補虛養身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
主料:
鴨 1000克 豬肋條肉(五花肉) 300克
輔料:
澱粉(蠶豆) 13克
調料:
鹽10克 白砂糖20克 味精3克 大蔥15克 黃酒10克 姜15克 花椒10克 香油3克 八角10克 花生油100克 桂皮1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將鴨子由脊背劈開,鴨脯相連,用刀根把大骨斬斷,去掉鴨嘴內鴨舌;2. 帶皮豬五花肉切成1.5 厘米見方的丁;3. 將豬肉丁連同鴨子用醬油醃漬10 分鐘,撈出控干;4. 炒鍋內放花生油,中火燒至九成熱時,將鴨、豬肉塊炸成棕紅色,撈出控淨油;5. 取砂鍋一隻洗淨,將鴨掌鴨脖別在鴨脯內,皮面朝下放砂鍋內;6. 把豬肉、蔥段、姜塊、花椒、八角、桂皮放在鴨上面;7. 清湯內加白糖、精鹽、味精、黃酒攪勻倒入砂鍋內,用慢火燉2 小時至爛熟取出;8. 將燉爛的鴨子撈出,皮面朝下擺在大魚盤內,豬肉放在鴨子的四周;9. 余湯倒入鍋內燒開,調好口味用濕澱粉勾成一流芡,加芝麻油澆在鴨子上即成。
工藝提示
1. 熱油炸鴨,使之上色。砂鍋文火煨燉,肉質軟嫩不柴。余汁勾芡,掛滿鴨體,味濃而鮮;
2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花生油1500克。
2.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,需準備花生油1500克。
歷史文化
1. 「四喜鴨子」源於民間,常用於喜慶宴席作大菜,流行於山東半島各地,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。取名「四喜」,即宋洪邁《容齋隨筆》所載《四喜詩》所云人生四件喜事:「久旱逢甘雨,他鄉見故知。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」。此詩明朝年間被編人通俗塾書中,故民間廣為傳誦,並取以為餚饌之名;
2. 此菜製作考究,工藝較為複雜,鴨子經醃漬後,再入熱油中炸過,除淨腥臊惡味,並使其上色,然後入砂鍋煨燉而成。成菜富含營養,尤宜老年人食用。
2. 此菜製作考究,工藝較為複雜,鴨子經醃漬後,再入熱油中炸過,除淨腥臊惡味,並使其上色,然後入砂鍋煨燉而成。成菜富含營養,尤宜老年人食用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鴨:鴨肉忌與兔肉、楊梅、核桃、鱉、木耳、胡桃、大蒜、蕎麥同食。
豬肋條肉(五花肉)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
澱粉(蠶豆):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。
歷史文化 1. 「四喜鴨子」源於民間,常用於喜慶宴席作大菜,流行於山東半島各地,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。取名「四喜」,即宋洪邁《容齋隨筆》所載《四喜詩》所云人生四件喜事:「久旱逢甘雨,他鄉見故知。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」。此詩明朝年間被編人通俗塾書中,故民間廣為傳誦,並取以為餚饌之名;
2. 此菜製作考究,工藝較為複雜,鴨子經醃漬後,再入熱油中炸過,除淨腥臊惡味,並使其上色,然後入砂鍋煨燉而成。成菜富含營養,尤宜老年人食用。
豬肋條肉(五花肉)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
澱粉(蠶豆):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。
歷史文化 1. 「四喜鴨子」源於民間,常用於喜慶宴席作大菜,流行於山東半島各地,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。取名「四喜」,即宋洪邁《容齋隨筆》所載《四喜詩》所云人生四件喜事:「久旱逢甘雨,他鄉見故知。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」。此詩明朝年間被編人通俗塾書中,故民間廣為傳誦,並取以為餚饌之名;
2. 此菜製作考究,工藝較為複雜,鴨子經醃漬後,再入熱油中炸過,除淨腥臊惡味,並使其上色,然後入砂鍋煨燉而成。成菜富含營養,尤宜老年人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