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:
九轉大腸
工藝:
燒
口味:
色澤紅潤,大腸軟嫩,兼有鹹、甜、酸、辣,鮮香異常,肥而不膩,久食不厭。
類別:
氣血雙補調理 止血調理 痔瘡調理 補虛養身調理
主料:
豬大腸 750克
輔料:
調料:
醬油15克 味精5克 醋30克 白砂糖30克 胡椒粉1克 料酒50克 肉桂1克 鹽4克 砂仁1克 大蒜5克 香油15克 香菜6克 小蔥5克 雞油15克 姜5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1. 將肥腸洗淨煮熟,細尾切去不用,切成2.5 厘米長的段,放入沸水中煮透撈出控干水分;2. 炒鍋內注入油,待七成熱時,下入大腸炸至金紅色時撈出;3. 炒鍋內倒入香油燒熱,放入30克白糖用微火炒至深紅色,把熟肥腸倒入鍋中,顛轉鍋,使之上色;4. 再烹入料酒、蔥姜蒜末炒出香味後,下入清湯250毫升、醬油、白糖、醋、鹽、味精、湯汁開起後,再移至微火上煨;5. 待湯汁至1/4 時,放入胡椒粉、肉桂(碾碎)、砂仁(碾碎),繼續煨至湯干汁濃時,顛轉勺使汁均勻地裹在大腸上,淋上雞油,拖入盤中,撒上香菜末即成。
工藝提示
1. 肥腸用套洗的方法,裡外翻洗幾遍去掉糞便雜物,放入盤內,撒點鹽、醋揉搓,除去粘液,再用清水將大腸裡外沖洗乾淨;
2. 將洗乾淨的肥腸先放入涼水鍋中慢慢加熱,開後10 分鐘換水再煮,以便除去腥騷味;
3. 煮肥腸時要寬水上火,開鍋後改用微火。發現有鼓包處用筷子扎眼放氣,煮時可加姜、蔥、花椒,除去腥臊味;
4. 製作時要一焯、二煮、三炸、四燒。
2. 將洗乾淨的肥腸先放入涼水鍋中慢慢加熱,開後10 分鐘換水再煮,以便除去腥騷味;
3. 煮肥腸時要寬水上火,開鍋後改用微火。發現有鼓包處用筷子扎眼放氣,煮時可加姜、蔥、花椒,除去腥臊味;
4. 製作時要一焯、二煮、三炸、四燒。
歷史文化
1. 「九轉大腸」是清朝光緒年間,由濟南九華樓酒樓首創,店主杜某,是一個巨商。這位掌櫃對「九」字有著特殊的愛好,什麼都要取個九數,九華酒店設在縣東北首,規模不大,但司廚都是名廚高手,對豬下水的烹製極為考究,燒製豬大腸時,下料重,用料全,五味俱全,相傳一次九華樓店主設菜宴客,席間上有一道「燒大腸」,眾人品嚐後都讚不絕口,有一文士說,如此佳餚當取美名,這個文士一方面迎合店主喜「九」之癖,另外也是讚美高廚的技藝,當即取名「九轉大腸」,同座都問是何典故?他說:「道家善煉丹,有九轉仙丹之名,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。」舉座無不為之叫絕,從此「九轉大腸」聲譽日盛,流傳至今;
2. 《西遊記》上有太上老君「九轉金丹」的故事,而用九轉來形容烹飪中的精燒細煉的認真精神,「九轉大腸」的命名,反映了中國烹飪高超的技藝。
2. 《西遊記》上有太上老君「九轉金丹」的故事,而用九轉來形容烹飪中的精燒細煉的認真精神,「九轉大腸」的命名,反映了中國烹飪高超的技藝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營養
豬大腸:豬大腸有潤燥、補虛、止渴止血之功效,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、脫肛、痔瘡、便血、便秘等症,因其性寒,凡脾虛便溏者忌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