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桂魚(鱖魚)剖腹,去鱗、腮、內臟後用水清洗乾淨;2. 用刀在魚身兩面劃幾刀,抹上鹽醃2 分鐘;3. 將肥瘦豬肉剁成細末;4. 蔥去根須,洗淨,切6 厘米長的段;5. 泡紅辣椒去籽剁細;6. 將糖、醋、味精加適量水調勻糖醋汁;7. 炒勺上火加油,燒六成熱,下魚煎成淺黃色;8. 砂鍋置旺火燒紅,倒入油,下肉末煸散;9. 亮油,肉酥時、下入蔥、泡椒、再煸;10. 加醋糖汁、白糖、醬油及湯,開後下魚;11. 在小火上燒5 分鐘,翻身,湯干亮油時入盤; 12. 將鍋內諸物合勻,掛在魚上。

菜品:
干燒桂魚
工藝:
干燒
口味:
此菜無汁、色紅亮,質鮮嫩,口味香鹹辣酸而回甜。
類別:
脾調養調理 氣血雙補調理 青少年食譜 補虛養身調理 學生膳食
主料:
鱖魚 500克
輔料:
豬肉(肥瘦) 100克
調料:
鹽5克 白砂糖20克 醋10克 小蔥50克 醬油40克 泡椒10克 植物油30克 各適量
製作工藝
工藝提示
1. 煎炸魚時,熱鍋溫油,注意魚的完整,不要破皮;
2. 此菜為「自來芡燒」要小火煸足,讓魚、肉中的膠原蛋白溶解在湯內;
3. 因有過油煎制過程,需準備植物油150克。
2. 此菜為「自來芡燒」要小火煸足,讓魚、肉中的膠原蛋白溶解在湯內;
3. 因有過油煎制過程,需準備植物油150克。
歷史文化
1. 桂魚,又名鱖魚,因身上的斑紋而名。它皮厚肉緊,色白而嫩,刺粗而少。味甘平,有補虛勞、益脾胃,治腸風下血之功效。諺曰:「八月桂花香,鱖魚肥而壯」;
2. 此菜借鑒四川「干燒」之風味技法,又利用本地調料,改造後而成,充分體現了江西廚師兼收並蓄,外為己用的特點。
2. 此菜借鑒四川「干燒」之風味技法,又利用本地調料,改造後而成,充分體現了江西廚師兼收並蓄,外為己用的特點。
食用方法
中餐|晚餐
食譜相剋
豬肉(肥瘦):豬肉不宜與烏梅、甘草、鯽魚、蝦、鴿肉、田螺、杏仁、驢肉、羊肝、香菜、甲魚、菱角、蕎麥、鵪鶉肉、牛肉同食。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。
歷史文化 1. 桂魚,又名鱖魚,因身上的斑紋而名。它皮厚肉緊,色白而嫩,刺粗而少。味甘平,有補虛勞、益脾胃,治腸風下血之功效。諺曰:「八月桂花香,鱖魚肥而壯」;
2. 此菜借鑒四川「干燒」之風味技法,又利用本地調料,改造後而成,充分體現了江西廚師兼收並蓄,外為己用的特點。
歷史文化 1. 桂魚,又名鱖魚,因身上的斑紋而名。它皮厚肉緊,色白而嫩,刺粗而少。味甘平,有補虛勞、益脾胃,治腸風下血之功效。諺曰:「八月桂花香,鱖魚肥而壯」;
2. 此菜借鑒四川「干燒」之風味技法,又利用本地調料,改造後而成,充分體現了江西廚師兼收並蓄,外為己用的特點。
食譜營養
鱖魚:鱖魚含有蛋白質、脂肪、少量維生素、鈣、鉀、鎂、硒等營養元素,肉質細嫩,極易消化,適於兒童、老人及體弱,脾胃消化功能不佳者食用;並具有補氣益脾的滋補功效。
豬肉(肥瘦):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,並提供血紅素(有機鐵)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,能改善缺鐵性貧血;具有補腎養血,滋陰潤燥的功效;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,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。
豬肉(肥瘦):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,並提供血紅素(有機鐵)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,能改善缺鐵性貧血;具有補腎養血,滋陰潤燥的功效;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,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。